太上感應篇?:忠孝。
太上感應篇:忠孝。
【原文】忠孝。
【解釋】對君長要盡忠,對父母要盡孝。
【分析】臣盡忠、子盡孝,乃是天理的常規,人倫的根本。假使做臣屬的人不忠,那么君長又怎能寄望于臣屬呢?做子女的人不孝,那么父母又怎能期望于子女呢?這樣連畜生都不如,怎么可以稱之為人呢?雖然人類想要登入仙籍,必須經過多年努力,但是至忠至孝者,今日死亡,明日就可以往生天界。一般人只知道忠孝是臣子所應遵守的大節,哪知更是超升天界的根本呢?所謂忠,就是盡心不欺。凡是人倫所在,就像晚輩奉事長輩,平輩之間交朋友,處事接物,都應當遵循。而這是專屬于做臣子或部屬的,其原因是父母兄弟之間,都有親情關系,人人都知道須加愛敬;而君臣間則是義理的結合,人們很容易隨便。所以在此說到忠,這是天經地義的事,不會在天地之間消失的。
【故事一】唐朝的郭子儀,在安史之亂時收復了東西兩京,功勞超過其他將領。代宗時宦官專權,郭子儀被閑置很久,部屬也都離散了。這時吐蕃突然入侵,京城震驚,皇上直奔陜州避難。大將李光弼等人都因嫉恨宦官專權,而擁兵不愿前往救駕。唯獨郭子儀招募二十名騎兵立即前往,并糾合諸將,敲擊戰鼓,張揚旗幟,在多處點火,使吐蕃產生懷疑,害怕得全都逃跑。后來,又伙同回紇數十萬軍入侵,所有將領大多不能及時趕回,郭子儀單槍匹馬前往說服回紇,大破吐蕃。郭子儀身為大將,擁有強大兵力,程元振、魚朝恩等人百般進讒言毀謗,皇上以詔書征召他,他無不即刻上路,因此所有的饞言和毀謗都行不通。后來官位當到中書令,共有二十四次的考驗,被封為汾陽王,下有八子七婿,都非常顯赫貴盛,無人能比。
【故事二】太和人楊黼辭別了母親,前往四川拜訪無際大師。他在路上遇到一位老僧,問他要到哪里去,楊黼回答說:‘我要去拜訪無際大師。’老僧說:‘你不如去見佛。’楊黼問:‘佛在哪里呢?’老僧說:‘你只要回家,看到倒穿木屐、披某色衣的人就是。’楊黼于是回了家,深夜敲門;母親很高興地披著衣服,倒穿木屐,出戶開門,就像僧人所描述的模樣。楊黼大驚,因而覺悟,從此竭力孝敬母親,并親自注解《孝經》數萬字;每當硯臺快干時,水忽然又盈滿了,大家都說這是孝心所感。
【故事三】崔沔天性至孝,他的母親雙眼失明,他就傾家蕩產,到處求醫為母親治療眼疾;他奉事母親三十年,非常恭敬小心,連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脫下來。每當遇到佳節或良辰美景,他一定扶著老母親赴宴,和大家有說有笑,使母親忘掉了失明的痛苦。后來母親過世了,崔沔傷心到吐血,并且發心為母親終身吃素;他敬愛哥哥、姐姐,就跟敬愛母親一樣;對待外甥、侄子,好過自己的孩子。他所得到的薪俸,都分給了親人,并且說:‘母親既然已經過世,我沒有辦法表達對母親的孝心,想她老人家在世的時候,最掛念的就是哥哥、姐姐、外甥和侄子這四五個人,所以我都要好好厚待他們,這樣做或許可以安慰母親在天之靈。’后來崔沔官做到了中書侍郎,他的兒子佑甫為賢明的宰相。像崔沔這種人實在是真正的孝子,母親在世時能盡力使其歡心,母親過世后又能完成她的心愿。然而世上卻有身居富貴、有錢有勢者,對待自己的兄弟姊妹,卻和陌生的路人一樣;對待自己的雙親、岳父母,就如同對待普通客人一般。這些人看到崔沔的孝心,能不感到慚愧嗎?
【故事四】羅鞏在做太學生的時候,經常為了前程而向神明祈禱,希望自己的仕途順利、前程似錦。有一天晚上夢到神對他說:‘你已經得罪了冥王,最好趕快回家,別再問前程了!’羅鞏還是不明白意思,就再向神叩問:‘我不明白您為何要我趕緊回家,別再問前程了呢?’神回答說:‘你的父母過世了很久,你卻延誤至今而不埋葬,這是大不孝的行為,冥王已經錄下你的罪過,馬上就要懲罰你了。’羅鞏說:‘我有哥哥啊!他應該負責埋葬父母,冥王為何只怪罪于我呢?’神說:‘你哥哥不過是個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,所以不值得怪罪;而你是個讀書人,明白圣賢的道理,所以冥王要責罰你。’說也奇怪,羅鞏這一年就死了!
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jxcxjspx.com/post/2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