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上感應篇:人皆敬之。天道佑之。福祿隨之。眾邪遠之。神靈衛(wèi)之。
太上感應篇:人皆敬之。天道佑之。福祿隨之。眾邪遠之。神靈衛(wèi)之。
【原文】人皆敬之。天道佑之。福祿隨之。眾邪遠之。神靈衛(wèi)之。
【解釋】人人都尊敬他,上天也會保佑他,福報官祿會跟隨他,眾邪都遠離他,善神也會保衛(wèi)他。
【分析一】‘人皆敬之’,善心是每個人本來就具足的,只要稍一觸動,便會有所感應??v然是愚夫愚婦,如果聽到一件善事,大家必定都會稱揚;任憑你是如何地窮兇極惡,見到善人也不敢去侵犯。這是因為良心一受到啟發(fā),自然就不能停止。大家都尊敬這個人,一定是這個善人的道德真有可敬之處,沒有一個人不是這樣。
【故事】宋朝的司馬光,當他到皇宮去赴任時,在路上看到他的人,都表示歡欣慶幸。隨便走到哪里,老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說:‘請您不要再回去洛陽,就留下來輔助皇上,使百姓都能過好日子?!瘎⒋笾G在朝廷為官時,天下百姓無不歌頌他的忠心。富文忠公(富弼)騎驢經過天津橋時,市民都過來看他,整個城市為之一空。邵康節(jié)先生出外游玩時,讀書人和老百姓看到他,沒有一個人不是急急忙忙地跑向前歡迎他,在匆忙之中,甚至連鞋子都穿反了。
【分析二】‘天道佑之’,天道是無偏無私的,但常會與善人相隨,不必說而能夠巧妙回應,不必召請而會自然到來。只要能夠以誠心去感應,不管在哪里,都會得到上天保佑。然而只要自己能夠盡到人事,誠心不間斷,終究能夠感動上天。
【故事】宋朝的劉安世,上奏直言分辨朝廷大臣的邪正,又談論到章惇是個小人,不能任用。等到章惇把持政事時,劉公即被放逐到很遠的地方,翻山過海,遷移流離,沒有定所。很多人都說劉公一定會死,但他竟然無事,年紀到了八十歲不曾生過一天病。當劉公被貶之時,有一個人為了迎合章惇,就請求去殺害劉公,等到他到達劉公所住的地方,正準備動手時,忽然像被東西擊中而吐血暴斃。
【分析三】‘福祿隨之’,躬行圣賢之道的君子,言語善、行為善,平和之氣感應所致,自然有吉祥瑞應。《詩經》說:‘樂只君子,福祿申之?!褪羌严闀S著善心而來的理論。
【故事】明朝安徽鳳陽的鄭照,每天都致力于行善利人,有一天晚上夢見到了天府,看到天神為他設了一個位子,說:‘你本來是貧寒的命,因為行善,所以命令福祿二神跟隨著你,以后你會坐到這個位子?!嵳沼X悟,善念更加堅定,聲名更加響亮,所到之處財富不缺,福祿緊隨。子孫富貴繁衍,榮膺官祿,終生如此。后來果然尸解成仙,證得凈欲真人的果位。
【分析四】‘眾邪遠之’,邪正是不能同時存在的,正直所在之處,邪惡自然不能容身。譬如太陽一出來,冰雪自然融化。李吉甫說:‘神明喜歡正直,若能守住正直,神明就會保佑;妖魔無法勝過美德,如果失去美德,妖魔就會興盛,這是自然的道理?!軌虺淙斓刂g的東西就是正氣,正氣如果不缺乏,就能暢行世間,妖怪自然不敢來擾亂。所以有德行的君子,特別注重養(yǎng)氣之學。養(yǎng)氣主要在于治心,如果能力行清凈光明,存心真誠,安然心定,妖怪就無所遁形;如果人心曖昧,那就不必問妖怪從何而來,自己的心已經是妖怪聚集之處了,怎么能夠使妖怪一見就降伏呢?
【故事】明朝的景清,要去參加會試,當他途經淳化縣時,所借宿人家的主人,女兒被妖怪纏身。景清借宿在他家時,當晚妖怪竟然沒有來;但當景清離開之后,妖怪卻又來了。主人女兒問妖怪為何沒有來,妖怪說:‘是為了回避景秀才?!畠喊堰@件事情告訴了父親,父親立刻追回景清;景清就寫了‘景清在此’四個字,叫他貼在門上,妖患從此就沒有了。景清為人忠實剛烈,到今天還為人所景仰。
【分析五】‘神靈衛(wèi)之’,神與人都是同一個道理,一般人所尊敬的人,神明也會保護他,這就是所謂的:‘道德修養(yǎng)很高的人,鬼神都會欽服。’
【故事】宋朝的韓琦,有一次從成德調任中山,當經過沙河時,在前引路的人忽然回報,前面的河水將暴漲。韓琦急忙命令準備船只渡河。果然河水波濤洶涌,波浪像山一樣高,船只快要淹沒,隨行的人都大為驚恐。這時忽然有一條神龍,在河的上流截擋大水,河水立刻平定下來,直到韓琦一行人安全渡河離去,河水仍然漲得和先前一樣。
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jxcxjspx.com/post/4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