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上感應(yīng)篇?:是道則進。非道則退。
太上感應(yīng)篇:是道則進。非道則退。
【原文】是道則進。非道則退。
【解釋】合乎道理的就要前進去做,不合乎道理的就必須退避不為。
【分析】從這一節(jié)到‘當立三百善’,是實在地說明行善的事。人若能身體力行,就可立刻得到福報。道就像是大路,順天理、符人心,心地坦蕩、平等、公正、耿直的,就是‘是道’;逆天理、違人心,行于逆亂、艱險之途的,就是‘非道’。這兩句,一個屬于教人遷善,另一個屬于教人改過,但兩者都是同一個意思,就是要退‘非道’而進‘是道’,最后統(tǒng)歸到一個善字而已。這兩個‘則’字要加緊著力,是非要在當下一念辨別清楚,進退必須即時決定;此處就要下定斬釘截鐵的魄力,不能有絲毫的遲延、猶豫,如果在這轉(zhuǎn)念之間,不小心就會墮入魔關(guān)。所以須時時省察,事事謹慎修持,才能體悟其中的真義。
【故事】后漢的管寧,曾與華歆一齊鋤地掘到了金子,管寧看都不看一眼,而華歆卻把它拿起來丟掉。當時正逢亂世,管寧就避亂到遼東,公孫度非常禮遇他,想要請他當官,但他并沒有答應(yīng),就到山中去居住,很多人都來追隨。有一次鄰居的牛踏壞了他的田地,管寧就把牛牽到荒野看牧。牛的主人非常慚愧,并且向他致謝。后來他居住的地方逐漸有人聚居,而變得較為廣闊,于是他就教他們讀詩書,講述祭拜的禮儀,使他們明禮節(jié)、知謙遜。如果不是來求學的人,管寧一律都不接見。后來風氣遍及遼東,人們都受到了他的感化。他每次和公孫度見面,只是談?wù)摰赖碌氖拢^不涉及世事,公孫度很稱贊他的賢德。他居住在遼東卅七年,后因朝廷召命而乘船過海返京,途中海風大作,波濤洶涌,船上的人都呼天懺罪。管寧說:‘我曾經(jīng)有一天早上起床后沒有戴帽子,三次太晚起床,一次上廁所沒戴帽子,過失一定是在這個地方。’同行的船只都沉沒了,只有管寧所乘的船只安然渡過。歸返京師之后,朝廷頒授給他大中大夫之職,但他并沒有接受;華歆要把太尉的官位讓給他,他也懇辭。他去世時是八十四歲,生前所坐的木榻,與膝蓋接觸處都已磨穿,因為他五十年來未曾張開腿來坐。遇到親戚或鄰居窮困,家中的米不夠用的,他就分送自己的米去救濟他們。每遇人子,就和他們說孝道;遇到為人弟兄者,必定跟他們講悌道;對于為人臣子的,則和他們談?wù)撝业馈K拿嫔Ь矗哉Z柔順,能藉著事來勸導人,有慚愧心的人無不受其感化。
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jxcxjspx.com/post/2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