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上感應篇:太上曰。禍福無門。惟人自召。
太上感應篇:太上曰。禍福無門。惟人自召。
【原文】太上曰。禍福無門。惟人自召。
【解釋】太上老君說:‘禍福沒有一定的門徑,都是人們自己所感召來的?!?/span>
【分析】太上,此指周朝圣人老子,又稱太上老君,姓李名耳,字伯陽,謚號‘聃’。太上是對至尊的稱呼,這種以稱贊上天來樹立教化的功能,乃是揭示人們,要以謹慎的態度來面對?!?/span>太上感應篇》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惡行善的書。感是感召,應是報應。這是在告訴人們,造作善惡之因,必得禍福的果,是取‘有感必應,隨感隨應’之意,來彰顯天道善于回應的道理?!湼o門,惟人自召;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’,這四句話是全篇的總綱領,是太上老君垂訓的大要。講到圣賢的存心,不是為了祈福避禍才斷惡修善。說到造化的道理,凡是積善必定福蔭子孫,積惡必定禍延子孫,這本來就不會有所差錯。自召就是自己招來,自作自受。天地并沒有私心,吉兇禍福是自己所招引的。然而人的念頭未動時,心地是清凈的,如同虛空一般,哪有善惡之別!只因念頭剛動,心所向的若是好事就是善,所向的若是壞事就是惡。最初只不過是起了一個念頭、做了一件事情而已,后來日積月累,就有善人和惡人的區別。而招禍或得福都是取決于起心動念之時,所以太上一開始便說‘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’,就是在警惕世人在起心動念時,要加緊提醒自己保持警覺,若有絲毫差錯,果報就會天差地別。
【故事】宋朝的趙康靖,備置瓶子和豆粒兩種東西,每當起了一個善念,就投一粒白豆入瓶內;若是起了一個惡念,就投一粒黑豆入瓶內。剛開始投入瓶內的黑豆非常多,后來漸漸減少,最后連善惡兩種念頭都沒有了,瓶與豆也就棄而不用。這是因為心地已經清凈而光潔明澈。
【嘉言】‘行善就像春天時田園里的草一樣,雖然沒有清楚看到它在生長,但它卻每天增加;作惡有如磨刀用的石塊,雖然不能明顯發覺它在減損,但實際上每日都慢慢短少?!湼6际窃诓恢挥X中慢慢增減,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的。六祖惠能大師說:‘一切的福田,都離不開人們的心地?!鸾浬弦仓v:‘吉兇禍福,皆由心造。’
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jxcxjspx.com/post/7.html